引言
在《钢铁雄心Ⅳ》的炮手就位 DLC 推出后,荷兰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国策树。
在其工业线中,有一个“继续须德海工程”的国策长达 210 天。这使其一度成为钢四中的最长国策。
但是这个国策需要完全控制荷兰地区。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太能在德国点完包绕马奇诺之前正常点完它。
但是这个国策却卡住了后面拿工厂的国策,所以它也被玩家所唾弃。
这就使得我产生了好奇: 是什么样的国策能够让 p 社给出 210 天时长?
关于荷兰
享有“低地之国”之称的荷兰,其 41528 平方千米国土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土地高于海拔 1 米,并且绝大多数是人造的。
同时,荷兰是人口非常稠密的国家,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429.5 人。
而这,也导致了荷兰人民近千年以来于洪水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几个世纪以来,人工建坝和风车的使用是荷兰与水斗智斗勇的主要手段。风车通过斗轮或螺旋泵将水从圩田中泵出。如此一来,人们就能抽干湖水,排出洼地泛积的雨水。
财力雄厚的阿姆斯特丹企业家们斥资将此区域的湖水抽干。抽干的湖床被划分开垦为若干圩田。随着大坝、运河和风车的修建,曾经那些大面积深水湖便能保持长期干燥。一座座风车拔地而起,分阶段对圩田进行排水处理。
但是,这并不能有效地阻止洪水的进一步侵入...
须德海的形成
圣卢西亚洪水是 1287 年 12 月 14 日发生的一个风暴潮。洪水侵袭了尼德兰和北德国,造成约 50k 到 80k 人死亡。
须德海地区本是一片淡水湖,经由弗利河与北海相连。但在圣卢西亚洪水中,原本隔开北海与须德海的沙质与冰碛屏障被冲毁,最终导致北海与须德海相连,且在这之后原本内地的沼泽地也受到海水的强力侵蚀,须德海的面积迅速扩大。
上帝造海,荷兰造陆
1916 年洪水
1916 年,荷兰中北部发生荷兰须德海水坝崩溃,造成洪水泛滥。
而这次洪水为驯服须德海计划——须德海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决定性的动力。
1918 年 6 月 14 日,《须德海法案》获得通过。法案大致分为三点:
-
保护荷兰中部免受北海的影响;
-
通过开发和耕种新的农业用地来增加荷兰的粮食供应
-
通过从以前不受控制的盐水入口创建淡水湖来改善水资源管理。
须德海工程·起
其实须德海工程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十七世纪中叶。亨德里克·史蒂文首先提出了排干须德海的论点。
而到了 19 世纪,经历了哈勒默梅尔和阿姆斯特丹填海计划后的荷兰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须德海土地将在计划实施后成为良好的农业用地。这项计划最终在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实施。
须德海工程·承
1891 年,阿夫鲁戴克大堤被提上日程。
这是一座 32 公里长的链接北荷兰北部和弗里斯兰西海岸的大坝,他将作为须德海与瓦登海的隔离线保护荷兰的三角洲平原。
与此同时,他将在须德海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建设四个圩田。
但这个计划遭受到了须德海沿海渔民和瓦登海沿岸居民的反对。前者认为这项计划会影响到他们谋生的基础;
而后者则认为须德海地区的关闭会导致水位上升而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安全。
最终这项计划因没有获得足够的财务支持而近乎流产。
须德海工程·转
1913 年,威廉明娜女王在她的登基演讲中表达了对填海造陆工程的支持。
在须德海计划的提出者——·康奈利斯·莱利成为荷兰交通和公共工程部部长后,须德海计划终于有机会实施。
时间回到 1916 年大洪水和 1918 年法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压力下,粮食短缺的阴霾席卷了尼德兰低地,须德海工程终于在社会中取得了广泛支持。
1919 年,须德海工程部成立,阿姆斯特丹迪普河上的水坝开始建设,这标志着须德海工程的正式启动。
1920 年至 1924 年之间。与堤坝建设一样,圩田建设在安代克的实验圩田进行了小规模测试。
须德海工程·结
1933 年,阿夫鲁戴克大堤正式完工。在此之后,须德海关闭,取代它的是得名于艾瑟尔河的新名字——艾瑟尔湖。
同时,1929 年大萧条在美国爆发,最终波及到了荷兰。须德海工程在这期间提供了 5k+ 工人岗位,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失业潮。
成功之路漫漫
建成之后
在海上筑坝之后,下一步是土地复垦,称为圩田。
大坝建成后,荷兰又建设了维灵厄梅尔圩田,诺德奥斯特波尔德圩田,弗莱福圩田,马克瓦登圩田。
其中“继续须德海工程”国策中所建设的便是弗莱福圩田。而马克瓦登圩田则是至今仍在建设的一个圩田。
1945 年,纳粹德国撤退时淹没了维灵厄梅尔圩田,二战结束后它被修复。
1953 年洪水和三角洲工程
1953 年北海大洪水是在西欧发生的因一场大风暴所造成的巨大洪水。此次洪水主要波及北海沿岸国家荷兰、比利时和英国,共造成 2551 人死亡。
此次大洪水发生后,荷兰吸取经验,修建了三角洲工程。
但与须德海工程不同,三角洲计划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为了填海造地。
由于三角洲工程并不是本文的中心,详细的等我们之后再水。
1993-1995 年洪灾和”还河流以空间“和“沙引擎”
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为荷兰筑起了拦海防御。但在 1993 年,河流却成为了灾害的源头。
气候变化加之荷兰河流集水区的快速城镇化,导致涨潮期河道峰值水流量过大。来自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的河水在极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荷兰三角洲。
当年河水泛滥,荷兰中部勉强躲过了一劫。这也预示着,荷兰需新的治水措施。
”还河流以空间“以及 "沙引擎" 应运而生。这也是如今深圳河流治理的方针之一。这两点我们留着之后聊。
新的危机
据新华网报道,受气候变化影响,荷兰海岸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可能会比之前预测快得多,到本世纪末甚至可能会升高 2 米。
虽然荷兰的须德海工程以及三角洲工程仍能承受,但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荷兰将需要加固 2100 公里的防洪堤。在那之后,堤坝将不再有效。荷兰半数土地将再一次没入海洋,此前百余年的努力也将化为乌有。
也有专家提出,荷兰应当重新规划布局,将荷兰建设为“漂浮城市”。
他们必须在本世纪结束前决定最后的方案。
部分资料来源:
https://www.worldwateratlas.org/zh/events/shenzhen-design-week/dutch-water-legacy/